高中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精选5篇)

学者集 人气:1.52W

时光飞逝,伴随着比较紧凑又略显紧张的工作节奏,我们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了,回首这段时间的教学历程,我们收获了成长和感动,该总结这段时间的得与失,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础了。但是教学总结基本的方法论,你掌握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教学经验总结范文(精选5篇)

高中教学经验总结1

多次经历探讨周,听过数次探讨课后,让我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可以说,在学习的这些日子里,每一堂课对于我来说都有触动,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下面就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一下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的反思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老师上课很累,学生听得厌烦提不起兴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于学生的感受,逐渐转变课堂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为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的课堂也逐渐感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就应该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对于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经常琢磨课程找到合适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

这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教学反思,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坚持写好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促使自己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的物理教师。

高中教学经验总结2

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我认为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动力之源,是成功的催化剂。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坚持从诱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之能长久下去。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学习认知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过努力成功地解决问题,必须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

2、优化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逐步形成,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发展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使他们的技能得以表现,兴趣得到升华。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我们要抓住机会多表扬、鼓励,特别是后进生我们要把他的积极的情绪转化到学习上,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实施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精神

教学应该是创造性的活动,要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方法,为培养其终身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奠定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的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堂逐渐地被还给学生。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去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互相补充,最后总结概括出结论。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任务,又有了完成任务的机会,自然会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共度难关。课堂中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我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你想的课堂定位使原本被动、沉闷的课堂大为改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深刻性、探究的精神均得到了培养,这节课采用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遵循了“创设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规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思路来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讲练结合这种方法有利于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负担,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练习的目的,教师必须把握好上课的前20分钟,因为这一时段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机首先,上课时教师要精讲,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有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对了,才叫做真正学会了”。要想使练习效果明显,课前必须精心筛选与本课新授内容紧密相关的练习。练习题要有一定的坡度,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同时练习要适量,确保学生能完成。对于新授课的课堂练习必须规范学生的表达,在第一次必须形成正确的表达,不能只对答案不注重表达习惯,练习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作业,教师一定要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四、复习要有计划,有目的,要因材施教

无论是平时复习,还是中考前的复习,教师必须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复习计划。计划具体到每周、每一天复习的内容,每一课时解决的知识点,每一课时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计划,就要严格按计划行事。复习时要因材施教,可以将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编在同一组,留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练习,比如计算题,书上的练习题,他们可以反复练习,达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而其他同学,可以跟教师练习一些有难度的题,这样可以有助于优生思维的拓展。

总的来说,我认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不是靠增加课时,要靠提高每堂课的效益,减少无效劳动造成的时间浪费。要想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教材内容,对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等,每年的课程变化都要心中有数。

高中教学经验总结3

一眨眼,已经过了18个春秋的教学生涯,回想这18年,经历过困惑,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深刻感受到了教学工作责任重大,教学生活的清苦,但是当一批批的学生满怀喜悦迈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我们成功完成了自己的间断性使命的时候,又感觉我们的付出是多么的值得。自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育,对这门学科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对数学教育做了深刻的思考。数学是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并在其他领域中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所以,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但是从初中迈入高中以后,感觉很多同学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甚至说初中感觉数学还是优势科目的同学,到了高中以后,数学却成了差科,我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导致这个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学科抽象的特点,我们的教学似乎哪个地方不太对劲。

一、因材施教。

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说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教育有基础性,其一:在义务教育以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其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储备。两个方面很好的阐述了高中数学的教育目标。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就忽略了不同学生在这一科上的差异,只怕少讲一点,

学生就不会。记得1997年的课改,高一分班后,我带了两个文科班,因为当时也是课改第一批,对教材的难度把握不够,而且当时平时考试文理同卷,这样,对文科生是个严峻的考验。只怕学生学的简单,无法应付考试,就和理科一样去要求,我讲的很累,同学却听得一头雾水,有个别同学甚至有放弃数学的想法,前几次考试下来,一塌糊涂,难的不对能理解,但是感觉基础的题目做的也不好,就无法理解了,静下来细细反思,从教师角度想,是想去拔高同学,结果适得其反。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决定改变策略,第一是针对班内文科生特点,适当降低难度,抓基础,给同学更多练习的机会。高三复习时,根据内容,适当的抛开教学资料,自己出题,往往要加班到晚上12点多,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限时训练,及时点评,后来同学反映,这一招很管用,对同学的促进、触动都很大。其次,针对班内同学参差不齐,又做出了不同要求,在抓大局的同时,做好促优补差工作,具体做法是,每天布置的作业,学差生可以做其中的80%,难的放掉,但是要保证80%要彻底懂了,教师对这部分同学要专门对待,随时抽查,促进其不掉队。同时,对学优生要注意拔高,每天另外出两个综合度比较大的题目,一天后,就将标准答案给出,供同学参考。实践证明,这个办法很管用,全班都有所提高,半个学期过后的高考中,同学都感觉这一科比较理想,两个班在太原市学科排名第6,事实胜于雄辩,我更加坚信了这个做法的可行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敢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战略,该放的要放,该抓的要抓紧,后来连续多年带毕业班,高考成绩在太原市排名第4,第3后来根据这个体会写了论文《课堂改革分层教学》。

二、课堂主体的定位

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严谨性,使得有的同学在心理上首先对数学有了畏惧感,想到数学课堂,就是教师占领三尺讲台,在那滔滔不绝的讲,在黑板上有条不紊的推理,学生在下面坐着听,时不时记点笔记,时间长了有同学在打盹,有同学东张西望,感觉数学课堂枯燥且冗长,十分无聊。教师时不时还得叫醒打盹的同学,很生气。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颠倒了课堂的主体与客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是以学生的主体为前提的,教师只是帮助学生,促使其发展。所以,要让学生动起来,一般地,给出题目以后,往往留出几分钟时间给同学,让同学先分析解决,而教师则走下讲台,和同学去交流,给同学提供帮助,了解同学解题过程中共性问题及闪光点,在进行点评时,针对性强了,同学听得有兴趣,特别是对典型解法的展示,补充,同学显得很踊跃,同学间的沟通也多了,互相交流,学生教学生,教师省力,同学也能互相促进。经常看到后排的同学都站起来,直着脖子,你都能感受同学那种强烈的求知欲。同科的教师,经常进行互听课,有时候我去听一节数学课,一节课,教师都没有从讲台下来一次,我都感觉昏昏欲睡,盼着尽快下课,想想学生的感受吧!所以让学生去参与课堂教学,让他感受到他才是课堂的主人,他得动起来,教师是来帮助他学习的。这样的课堂,睡觉的同学基本上没有了,更多的是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对话,是我要做什么?我在做什么?怎么做?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我写了论文《创造和谐数学课堂》。

三、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你得教同学做操,而且经常性的让同学去做,学生才能会做操,做好操。数学感觉“难”,是因为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高,数学又感觉易,那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那么,我们的课堂,如果仅仅是在教师的搀扶下,让学生学会做题了,真正让学生独立面对时,他们还是否有能力能“独挡一面”?所以我们的课堂,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会做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并将这个工作渗透到我们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里面,把这个工作做细了,做到位了,学生成绩不提高都是不可能的。新课程特别指出,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因为,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在思维方面引导,就像前面说的,把练习的时间给学生了,就能集中集体的智慧,倡导一题多解,但是落足点是最优解,是思维挖掘的过程,不要怕在一道题上费得时间多,收获可不仅仅是一个题,所以选题时要特别注意,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同学的思维的广度,并注重挖掘一种解法背后的思维过程,能借题发挥,这样就能发挥一道题的所有价值,日积月累,“活中找死”,让学生形成解题套路,同时“死中求活”,提升思维能力。

四,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帮助同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走出课堂,师生还应该是朋友,很多时候,学生还渴望在课堂教学以外,和教师做朋友,分担学习中的困惑,成长的烦恼,和成功的喜悦。所以,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我的手机里面,有很多是自己的学生,他们愿意和我交流,分享一个小小的秘密,有时候也能从自己的角度,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直到毕业很多年了,还能保持联系,时不时开个玩笑,送个祝福,感觉也很温馨。关键的是,通过和同学的交流,了解他们所需,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学生也会因为喜欢你,进而喜欢你所带的课程。

高中教学经验总结4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是完美的,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么美好。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语文教材的博大精深,教学改革的深入等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项挑战,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不断发现、研究、完善和创新,一步步地达到自己理想的教学境界。

一、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无论学什么东西,首先都是通过文学来理解的,也是通过文学来表达的,所以一个人的文学程度,决定着其对所学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自然事物及其现象的认知能力。所以缺乏文学知识的人,无法做到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处理身边的事情和问题,不会调解矛盾,找不到事情的奥妙所在……其实就是不懂得逻辑推理的人。像现在很多人得了精神上的疾病,就是因为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自己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又不能表达出来,只有闷在心里,久而久之积累成疾……如果他的文学好,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把事情说清楚,也会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劝解自己,不至于闷在心里而积劳成疾。当人们明白其中的自然哲理,自然而然就明白重视文学的重要性了。如果再让他们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文人墨客,哪有得这种病的?就会更增加他们的重视度了。当人们认识上去了,都重视了,家长就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文学,孩子本身也会主动去学习文学,教师自然也会好好教了。可以说,提高认识,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有了学生的配合,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展开教学。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科技的发展,已经遍及到各个领域,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教学领域,带来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打破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互相补充,最大程度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

以往的教学单靠教师的灌输式讲解,往往比较抽象,语文教材丰富的内容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学生一直是死记硬背地被动学习,渐渐对学习不再感兴趣,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而多媒体是利用各种电教设备,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控制,将多媒体各个要素有机集成,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操作的新信息技术。

多媒体呈现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学习《登泰山记》时,我精选了一组突破。

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制作在课件的开头,作为导入。学生为这些风格各异的著名大山的瑰丽景象所吸引、震撼,不少学生在啧啧惊叹中拿起了笔,在他们的知识宝库里又添下了一笔对大自然伟大神力的记述。

多媒体强大的视听功效,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更符合学生的感性认知规律,通过直观生动的电视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学习、欣赏和应用内容的感知距离,有利于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很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更利于他们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春》时,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边听多媒体的朗读,一边欣赏春的画面,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地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教学功底扎实,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学底蕴。在课堂上博闻强识总能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和享受。比如,课文中穿插历史小故事、举一些幽默的事例可以吸引学生。而且,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语言精练、幽默,板书清晰有条理,学生喜欢听课,教学成绩自然也不错。在课堂下,教师的博学多才能解决不少问题,课间我们常常能见到教师身边围着不少学生,而那些学生中不仅有问语文问题的,还有问英语或化学等其他科目问题的,实在让我们惊诧.就是同事间偶尔聊天,这样的教师的话语也常常能一语中的、抓住要害,又或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教师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不能拖延,敷衍。尤其是现在教师们往往一个人要带好几个班,学生多,任务重,更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我有一位同事,她总是认真地备课、上课,忘我地批改作业,她的桌面每天都有一摞摞堆积如山的听写本、作业本、练习册,这一座座小山常让她没有时间抬头,经常牺牲午休时间,甚至晚上回家后还要挑灯夜战。

教师要把爱献给每个学生,让爱的雨露流进学生的心田。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朴实的、无私的。比如,我每天都早早来校,督促学生早读,观察学生的状况,一旦发现有没到的或身体不舒服的学生,马上通知家长,及时解决问题。课间,我总爱多留在教室一会,跟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中午午休时,常去教室关心学生。长此以往,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密切,交流增多了,关系非常融洽。

教师要尊重学生,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我们常常能在办公室听到有的教师称赞自己的学生,总是自豪地向同事们讲述自己的学生所做的令人满意的事,然后自然地说:“这孩子,真是不错。”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们也是平等地跟学生交流或者叫来家长商议解决,绝不像有些教师那样批评学生时歇斯底里地吼叫。这样才能平和地解决问题,对学生是宽容的、开明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才能尊重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最大的配合,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和教师一起进行教学互动等。师生之间互尊互敬,学生对教师心服口服。

总之,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机械流程,教师作为执教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这样才能灵活地应对各种教学因素,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教学经验总结5

参加工作18年来,我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带过9界高三、补习班,养成了教学活动和高考备考相结合的习惯。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加上教育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思路更加清晰,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模式。也许这些东西有拾人牙慧之嫌,在语文教学专家眼里还不那么成熟,但它们是我多年以来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实践以后的知识积淀,在此,我把它们作为教学经验总结整理出来,以供同行交流,专家指导。

一、基础知识教学

由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根基”不稳,势必影响高中语文“大厦”的构筑,所以,高中阶段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甚至在高一年级要强化、补上这一课。

(一)对记忆性一类的如字词的音形义、文学文化常识等,除强调积累外,应教给学生方法,科学记忆,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基础知识记忆六法”:

1、对比记忆,主要针对同音易混字、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等的记忆。

2、关联记忆,就是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比如多项定语的排序: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c.动词或动词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杂乱抽象,而只记一个典型例句: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即可轻松解决问题。

3、顺口溜记忆,简单活泼,不容易忘记。

4、反复记忆,不明事理的小孩子,对电视广告却非常熟悉,正说明了这一点。首记可在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

5、提问记忆,同桌或周围的同学,采用互相提问的方式进行,可收到双赢的效果。

6、小本记忆,即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常用修辞;标点符号;文

学文化常识;名言佳句等等。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但我认为应该自己作札记。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的,针对性不强。

(二)对应用性一类的如修辞、标点、病句等,一要善于比较,要细心发现与感悟某些基础知识的同中之异。比如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喻、象征与借喻等修辞方面的比较,省略号与破折号都可以表示语言中断,但究竟有什么细微差别,表注释说明的破折号、冒号、括号有什么不同的适用范围标点等等。二要善于总结,光靠一些理论或书本上的答题方法(如下定义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是不够的,还应当立足自身,把自己学习和运用的一些粗浅的或精要的体会,总结出几条,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遵循。例如,我总结出“病句辨析十二法”(抓主干、看标志、析逻辑等等),“易错成语归类”(望文生义、褒贬失当、误用对象等等),“概括段意三法”(选取中心句、联缀关键词语、抓主要信息概括)等等,事实证明,这样做很有效果。

(三)最后,做好练习。基础知识必须训练,可每日一测,时间不必太长,五分钟、十分钟都行;内容不必太细,应各有侧重。通过练习,强化掌握。

二、阅读教学

长期以来,阅读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更赋予阅读重要任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在高考试题中,阅读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

(一)古典诗词教学

1、激发兴趣。从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赤壁赋》时,介绍“乌台诗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简介小乔;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典故、成语、民俗或者神话传说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如我在教学《离骚》时,由于本文较难懂,学生没什么兴趣,我就在课前给他们讲了民间“赛龙舟”和“端午吃棕子”的来历,在教学《锦瑟》时,结合课本注解给他们讲“望帝杜鹃”的典故。

2、张口朗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注意做好情感、语速、高低等方面的朗读指导。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铿锵,《声声慢》的婉约悲凄,《秦风无衣》的气势雄壮,朗读效果好,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可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给学生答题方法。高考试题中,古诗鉴赏占10分左右,要教给学生技巧,把技巧贯穿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温故知新,拿学生们初中学过的诗歌设题,熟练技巧。

(二)文言文教学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既要体现其工具性,又不能放弃其人文性,即不能只抓文言字词,应该从文字、文学与文化三个方面,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文言文教学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1、抓基础,解决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我的做法是巧妙运用成语,撰写了《运用成语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论文,在校内交流,受到好评。主要做法(几个大标题)一是利用成语导入,培养学习兴趣;二是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三是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2、挖掘内涵,感受文言作品中的人文精神。简单地疏通文意,仅知道文章写的什么,那是远不够的。古代的文言文作品,蕴涵着古人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有着强大的教育启发作用。所以,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对课文反复诵读、体味、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学习《苏武传》,学生就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学习《赤壁赋》,学生就能领会到古人对人生、对宇宙、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学习《陈情表》,学生能够被至爱亲情深深打动,领悟文中那种古人说话得体的智慧;《过秦论》中的忧患意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家国观、荣辱观、生死观。

3、解题方面,重点做好文言文翻译指导,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主要知识点落实到位。

(三)现代文教学1、课堂教学

对于高中生来说,现代文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是“导游”的角色做好组织、引导。要让学生读得多一点,给学生读的机会、感受的机会、体验、发现的机会。但绝不是当“甩手掌柜”,要抓好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当堂训练。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并对课文的大意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写下在自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疑惑,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落实、自主存疑。课堂教学,老师可以通过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和讨论,留给学生探讨、发问的足够时间。当堂训练,可就其中一个点来进行,如我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设计“以家庭、社会、民族、世界为对象,请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开头,仿照例句写一段排比句,表明自己对人类和谐的愿望”一题,效果不错。

2、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更多的、及时的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除对学生鼓励教育外,我主要通过作业、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我主要利用每两周一次的常规作业读书笔记,来要求学生课外读名篇名著,读后写读后感或书评,为便于操作,在内容上规定了模式:语句摘抄+片段赏析+点滴感悟。这样,学生每读一篇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就会有效果。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效果,在班级内部,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评选出优秀者给予奖励,还将优秀作品推荐到校报《原中报》上发表,使学生感受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

3、解题指导

(1)留下阅读痕迹。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做好批注,以便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结构层次。

(2)把握主旨。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3)注意题干。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4)总结规律。要善于思考,研究考题,例如我总结出《现代文阅读“作用题”初探》,实用简便。主要内容是首段、尾段、中间的作用,修辞的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表达手法及其作用,不同人称的作用,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等。

三、表达与交流

(一)作文教学

除常规的审题-立意-题目-提纲-写作作文教学模式外,我主要注意了两点:

1、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学生互评,就是教师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和步骤,要求学生运用作文评改基本知识和技能,对照写作要求及评改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互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改和互改作文,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作文水平。

(二)语言(口语)表达与交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要高度重视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20XX年,以我为组长,我校申报了“十一五”研究课题《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形成了中期报告、结题报告、教改实验报告各一个,顺利通过了忻州市教研室的评审验收。

四、其它(老教师的新问题)

1、研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语文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刻不容缓。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对于非专题性研究,可结合课本内容,设计研究性问题。可以是课本内容的加深、拓宽,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每一课的最后一个习题,都是非专题性研究的绝好素材,要高度重视,真正体现出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对于专题性研究,由于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一文学现象、某一发现构想等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某种结论,学生不好驾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我的做法主要是三个步骤。

(1)确定研究方向,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拟定一些具有探讨性和可行性的专题供学生研究学习。如:《原平历史人物研究》、《原平旅游文化》等。

(2)指导研究方法,向学生布置专题时,要说明某一专题研究的内容、目的、价值、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知识、查找的资料。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资料,如何调查研究,如何撰写论文。例如,《原平旅游文化》这一专题的研究,需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原平有哪些旅游资源,情况如何;五台山的影响;如何融入五台山旅游区等。

(3)定期检查指导,经常过问学生研究的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

2、选修课教学

在高中开设选修课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的看法是,既不能当必修课来对待,也不能当课外读物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另外,在合理把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自主使用教材。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以上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我热爱教育事业,我将继续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