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九篇

学者集 人气:2.46W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九篇

说课稿 篇1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虽然题材不同,但都是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本单元,应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②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养料。

3、学习方法:

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

②引导学生赏析语句,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所以,我采取了四步朗读法,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读出含义 。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各项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故事导入,激发兴趣;介绍作者,深入了解;朗读读文,合作探究;品读赏析,背诵课文”四大板块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屏幕“中国第一望族”,教师介绍,引发思考,成为望族的到底是靠什么内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介绍作者,深入了解;通过对诸葛亮的事迹介绍,学生了解到诸葛亮的才华与品质,背景的补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说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环节:朗读读文,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读变化,在熟读中,学生熟悉课文,理解了文章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翻译课文是个难点,教师要在关键词上通过屏幕加以标注,并指导翻译方法,从而降低难度。并告诉学生可以合作、质疑,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通过引用毕淑敏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贵的东西,在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学生学到了拥有这些美德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地方。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学生针对自己的不足,选取某句话作为座右铭。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练习拓展,布置作业 。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设计了一词多义及古今异义词练习题,便于学生更好积累词语。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学习诸葛亮的“智”,或学习诸葛亮的“德”,推荐观看《百家讲坛》中的“向诸葛亮借智慧”这些内容。 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本课的板书, 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本课件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插入图片画面背景古色古香,与课文的情境相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愿与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一、说教材

这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内容,它属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学生在较准确、熟练的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要连续进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而这一课是乘法的特殊情形,教材把它安排在独立的一段,旨在让学生集中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笔算;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估算和笔算,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应用一般笔算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

鉴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的算法探究,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学会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难点:能正确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二、 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以谈话法,探究式教法为主,在谈话中使学生受到启发并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参与到情境中来,并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让学生练练、比比 ,再归纳总结的方法,自己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并和0与一个数相加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 教学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打算以学生们日常喜爱的人物懒羊羊与喜羊羊的情境故事穿插整节课,因此,我将本课节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自主探索,过关斩将

3、课堂小结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的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上课前,我设计了口算比赛的环节,意在激起学生的计算意识,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通过抢答,发礼物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初步学习了解0+0+0=0和0×3=0。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0与一个数相乘和0与一个数相加,观察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0与一个数相加仍得原数。为了奖励他们,猜猜谁会来到我们的课堂,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视频,引出竞赛机制,哪组先到达羊村哪组就获胜。

从而引入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过关斩将。

(二) 自主探索,过关斩将

第一关:我是小小裁判员

出示:1+2+3+4+5+6+7+8+9+0与1×2×3×4×5×6×7×8×9×0大小比较

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说哪一队会赢的理由。主要是让学生巩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第二关:破译密码

百宝箱的密码是518的3倍。

让学生自主计算,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三关:取秘籍

一开始,演示(羊村长每天早晨走3圈,一圈是508米)这一生活情境图,根据这一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估算及在小组内合作探索计算方法,然后与前面进行比较,引出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从而归纳总结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带着收获,顺利进入下面的第四关。

第四关:我是快乐小医生

出示:(我是快乐小医生,看谁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通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巩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然后,设计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小羊们搬种子的环节,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在完成练习后对学生的练习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从而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三)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在对着黑板和屏幕进行全班总结。(让学生畅谈感受、收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评价鼓励。)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闯关学习,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3

(播放视频00:00—06:10)

在第一阶段,我与学生共同探究了本节课第一部分的内容——抛物线的定义。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选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以及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感受抛物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探索抛物线定义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是通过几何画板来展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动态的展示中,通过观察,发现和认识抛物线。这样做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感受抛物线,抓住轨迹问题的本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这样就能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抛物线的定义。

学生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从看到画的一个过程。

在给出定义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了第二阶段——深入探索,完善体系。请大家继续观看。

(播放视频06:00—17:32)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这节课的又一重点内容,而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的设计是

第一步,回顾求曲线的一般步骤。由于“曲线与方程”“方程与曲线”的`这种关系贯穿解析几何的始终,学生对它的体会,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回顾知识,加深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解析法的理解。

第二步,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展示等手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通过严谨细致的分析,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加强过程性教学。

第三步,利用表格由学生总结出其他几种形式的抛物线标准方程,以及相应的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这部分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一个从想到研的一个过程。

第三和第四阶段分别是指导应用,鼓励创新以及小结概括,深化认识。请大家继续观看。

(播放视频17:32—结束)

在这两个阶段中,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方程特点后,给出例题和当堂检测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当堂检测检验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达到了堂堂清的目的。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深化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在这两个阶段中,体现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学生通过看(观察体验)——画(实验尝试)——想(独立思考)——研(合作交流)——用(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为学生提供思考及合作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启发学生参与到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解析几何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与思想。

总之,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之后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达到了能力上的提升。

当然,我的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语言的精炼规范上还有一定的欠缺,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的课堂变得更严谨,更完美。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岳麓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革命爆发”“《权利法案》”和“历史意义”三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这场革命也是一场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存在看问题重表象、轻实质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因人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等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与国王反复斗争过程的归纳整理,养成用发展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权利法案》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展示《查理一世在狩猎》的油画并播放《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的视频,提出问题,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着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刺激,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有利于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革命爆发

(1)背景

我会展示新航路开辟和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的相关史料,并提出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有哪些重大影响呢?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在客观上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进行思考和归纳的能力。

(2)经过

这一问题线索较为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抛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步了解革命的导火线、开始的标志、内战、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相关史实。

【设计意图】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相关历史知识,还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3)结束

展示《威廉在英国登陆》和《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的加冕典礼》图片,并让学生结合课本思考:为何称1688年革命为“光荣革命”?有何意义?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我总结得出这是一次宫廷政变,基本上没有流血,是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能力。

2.《权利法案》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主要采取了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解读,总结提炼出《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有哪些。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锻炼学生史料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易于使学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历史意义

这一知识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所学的革命过程和《权利法案》的史实,指导学生从对英国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两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基础上,我会得出以下结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及分析,使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新知。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当今世界上除英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也实行君主立宪制。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达到课虽下、趣仍浓的特点。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简析:

《分类》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的第二课。本单元属于小学科学探究中有关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单元,这是因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只要引领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的真谛,同时,也必需指导同学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各种感官或借助工具、仪器等获取大量有关事物的信息,这对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但还缺乏以能迫近客观事物的实质,还必需通过筛选、提炼等思维加工过程方能形成相关的科学概念或结论——科学知识。前人大量的研究标明,“分类”和“排序”都是人们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对同学进行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不论是指导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还是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都显得尤为重要。

本册教材前面的几个单元已经大量渗透了“排序和分类”的活动,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四年级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类”的意识,这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了感性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对“排序和分类”的认识无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的过程技能和方法,还是对“排序和分类”理性考虑肯定会得到质的提升。它不只标志着同学目前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同时也为同学的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本课教材的布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学随家长在商场购物的情景图片,其目的是唤起同学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从同学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兴趣;然后,试图通过同学亲自对假设的、富有挑战性的海洋生物图片的分类活动,通过师生的有效互动,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笼统出“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顺理成章地给出了什么是二分法;最后,教材布置了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进了什么是“多极二分法”,进而让同学感悟分类方法的多样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学研究中的运用,拓展同学的视野,提升科学学习的价值观。由此可见,教材的布置是符合课程规范关于贴近同学生活、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从感性到理性等多项编写原则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分类的实质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征进行分类和“二分法”是本课的重点,“多极二分法”和运用“多极二分法”是本课的难点;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同学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同学的体验、提升同学的价值观是本课的关键。

二、 说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中也包括着在科学探究中,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根据本课的结构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感悟分类是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置、使之形成科学

概念或结论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体验分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和价值。

2、知道分类的基本规范——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征。

3、在学会“二分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多极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类的多种运用方法。

4、在分类活动中培养同学细心观察、认真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 说教学准备:

1、对教材的处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处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学要求;

(2)设计动物、食物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3)考虑到教材中给各种动物运用多极二分法分类与上面我们设计的卡片有雷同之处,为此,设计了给全班同学分类这一环节;

我们试图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来体现课程规范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儿童立场关照教学”的理念和思想。

2、具体技术处置

(1)制作动物与食物卡片,供同学分组活动使用。选择素材的原则应该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同时满足三种分法的前提下考虑具体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据荤和素、主食和菜肴以和生、熟等情况,我们决定选取面条、面包、米饭、青菜、四季豆、猪肉、鸡和带鱼这些与同学生活比较贴近的食物做为素材。动物选取同学比较了解的啄木鸟、鹰、猫头鹰、老虎、兔子、鳄鱼、长颈鹿和羊作为素材。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用目光倾听》是一首儿童诗歌,通过妈妈的目光展现出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妈妈的平凡的一句话教导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表现出母爱的伟大。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与人交往要真诚。这首诗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的感受、体验,娓娓道来。语言朴实、简洁,没有华丽的辞藻,富有人情味和真实感,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乐于接受。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与人真诚交流的习惯。

4、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儿童诗歌的语言之有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三)重点:体会作者怎样紧扣题目,节节深入表达主题;理解“用目光倾听”的含义。

(四)难点:掌握作者写作方法,收集生活材料,仿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知道。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在“情趣”中触动学生的心弦,开启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欣然走进诗的意境;从他们的心灵深处引出一股清泉,让纯真的语言化为盎然的诗句洋溢在课堂教学之中。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在音乐、画面、诗歌这融为一体的氛围中,在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心灵和情感的熏陶而提升。

(二)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三)学法:联系实际,自读自悟。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一开始,我播放《爱的奉献》这一首歌曲,营造一个浓情氛围,声情并茂,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师抓住歌词“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引入课题,师:真诚的爱,使人间变美好,看今天我们认识的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真诚的爱呢?

2、师范读,在听中有整体感知。

教师琅琅读书,既吸引学生,又让学生在聆听范读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3、自由读,感知内容。

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自读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4、美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指导思想下,我把朗读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新课标”还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法:小组合作形式、边读边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自读自悟该小节。

1)、以境促读,境中动情。

小组里互相表演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这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兴趣,并能让学生学会评价别人,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2)、以说促读,说中激情。

组员之间互相交流自己从诗歌中领悟到的内容。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读自悟,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知道。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以演促读,入情入境。

小组派代表,演说自己的看法。在这之前,我出示重点词语“伴随、真诚、倾听、灿烂、千言万语、传送、照耀”这样,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内容。这样演说,演说者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也能照顾中下生,让他们在聆听中理解诗歌内容。

4、抓住重点小节(第三小节),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利用幻灯出示第三小节的按课文内容填空的练习,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加深对“与人交往要真诚”这一中心的理解,为下一环节作铺垫。(如何做到用目光倾听,真诚地对待别人的表演。)

5、品读,加深理解。(现场PK大赛)

以比赛的形式,表演朗读全诗。促我班朗读水平的提高。

6、回看板书,小结全诗,特点是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仿写诗歌作准备。

7、再放歌曲,移情于现实。

播放歌曲《妈妈的吻》片段,再幻灯出诗歌《妈妈的爱》,让学生触景生情,回想起平日妈妈对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我马上提问:你的妈妈告诉你什么,教会你什么?举一点说说吧!这不单激发学生对妈妈的感激之情,也为仿写收集材料。

8、仿写诗歌。

让学生动笔写诗歌并把它写在精美的卡片上,这样培养了写作能力,学生感情得以表达与升华。

说课稿 篇7

《大脑》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的教学内容。在这里我主要从教材、学情、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课型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

《大脑》这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1课,我设计的这节小课主要引领学生认识大脑的形态和功能,体验到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我从趣味性、适合性、探究性等几方面入手,将大脑作为探究对象,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通过观察、交流活动初步认识大脑的形态和作用;第二部分通过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的活动全面认识大脑的功能;第三部分通过“七巧板拼图”的竞赛活动测试学生大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体验到动脑动手创造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大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人人都有大脑,可大脑在我们体内,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他们对大脑虽有一些模糊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因此学生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会很感兴趣。于是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这节小课中设计了猜谜、观察交流、分组讨论和动手拼图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大脑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使他们从活动中获取对大脑的初步认识,体验探究的乐趣。

三、设计理念

科学课教学强调通过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活动的的机会。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各种情境,充分让学生感知和体验,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有关大脑的知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科学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活动,初步了解大脑的形态和作用。

2、通过观察讨论活动,认识大脑的功能。

3、通过“七巧板拼图”竞赛活动,测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型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课型方式是平台互动式,课时形态是小课。我主要搭建了两个互动平台,一是四人小组的讨论平台,讨论:大脑还有哪些功能?二是六人小组的拼图平台,学生合作用七巧板拼图并粘贴在卡纸上。学生在亲历这两个互动活动中,既增加了学生对大脑功能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引出课题

一开课,我通过课件出示谜面: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什么?然后让学士猜一猜,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思考后会很快猜出是大脑,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大脑。

(二)观察交流,认识大脑

对于大脑,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于是,我通过课件出示大脑图片,提出“关于大脑你们都知道些什么?”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后在班上交流,随后我归纳小结,课件出示:大脑的质量、大小、表面、软硬,颜色、作用等,加深学生对大脑的认识,体会大脑是人体“司令部”的重要作用。

(三)分组讨论,了解大脑的功能

我先课件出示:大脑的功能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大脑有哪些功能,然后提出:“大脑还有哪些功能呢?”的问题,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随后让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板书在大卡的气泡图上。使学生对大脑的功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四)分组拼图,测试学生大脑的想象和创造功能

首先,我给学生讲解用七巧板拼图的比赛规则,再通过约定,实现动静迅速转换,学生围成六人小组,进行拼图粘贴,老师巡回指导,然后让组长呈现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并讲述本组拼的是什么,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最后布置实践作业:课后继续练习用七巧板拼图,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中间板书的是:大脑——人体的“司令部”,左边是:“大脑功能”气泡图,右边是:学生的拼图作品。

说课稿 篇8

小班主题活动:水果变变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众所周知,水果是孩子经常接触的一种食物。在春夏这个季节里,水果随处可见,它们种类繁多,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几种来。比如:常见的苹果、香蕉、橘子、葡萄、梨等。虽然他们知道的不少,但对水果的营养及对人身体的好处不是很了解。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对水果有正确的认识,加深对水果的喜爱,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并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此我们觉得选择本次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必要性。《纲要》指出“教材的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本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我班孩子处于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易转移,手眼协调能力差,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行动性,认知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但是对吃的东西兴趣很高,能引起他们活动的兴趣。

依据以上的要点,我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分类、制作果盘活动了解水果种类和营养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并用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爱吃水果的情感,初步体验同伴合作的乐趣。

重点是:了解水果的种类,并能分类;难点是:了解水果的营养,知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活动中我主要是通过幼儿动手操作、分类、制作等活动,在摆一摆、变一变、尝一尝等幼儿动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活动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学习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体现了教师与孩子的交互主体性,采取相互尊重、协商、交流、共同构建的方式,并共同学习与成长。采用的教法有:

1、情景创设法:创设“接待客人老师”的游戏情节,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极大地调动起孩子探索的欲望。

2、运用多媒体法:借助多媒体集图、文、音、像一体的特点,为幼儿营造充满感情,有如身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地刺激幼儿的感官,不仅能受到特点气氛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并通过演示使幼儿学到了制作果盘的技能技巧。

3、视听嗅尝摸结合法:让幼儿在感官的运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主动建构有关感知的经验世界,心理学家:“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官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的掌握学习对象。

4、小组合作法:小组研究共同的内容,有助于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与协作的机会,当幼儿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放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不干涉但给予必要帮助,使他们不断获得相关经验。是《纲要》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探索科学真知的重要途径。

5、操作实验法:它是建构幼儿活动的基本方法,本活动有两次操作,第一次是幼儿将收集来的水果按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在活动中我尝试渗透了连续分类的方法,即:将苹果、橘子等分好后又按大小进行了依次排列,虽然难度大些,但由于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此幼儿很容易进行。第二次操作制作果盘,这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孩子们自己剥橘子、拨香蕉皮、老师切苹果、梨等。在民主、平等而热烈的氛围中,每桌的幼儿都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果盘,他们不仅尝到了水果的香甜,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说程序: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对水果有一定的经验(认识几种常见水果)。

物质准备:幼儿收集的各类水果并已洗好、水果刀、果盘、牙签、制作果盘的多媒体课件。

(一)引导幼儿“玩”。

师:今天有很多客人老师要到我们班上参观,余老师准备了很多水果,这些水果都混在一起要小朋友帮忙分开,你们能做到吗?

请孩子们玩摆果果游戏:第一次要求幼儿按盘子里的水果标志将水果分类;第二次要求孩子按照从大到小的方法进行排列。

(二)帮助幼儿“悟”。

师:水果都有皮,要怎么做客人老师吃起来比较方便?引导幼儿观看制作水果拼盘的课件

观看完后,教师提问:橘子要怎么做?香蕉?苹果呢?比较软的香蕉可以孩子切,比较硬的苹果、梨子怎么办呢?引导幼儿邀请听课教师参加制作。最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悟出制作水果拼盘的步骤:先将水果去皮,然后切成小块,最后摆出漂亮的造型。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创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了进一步操作和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纲要进精神“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三)组织幼儿“做”。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切一切、说一说,摆一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四)分享幼儿“乐”。

大家一起从颜色、形状来欣赏各组制作的果盘,并让孩子们邀请听课教师一起品尝美味好看的水果拼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感受着活动的喜悦,幼儿逐步意识到了多吃水果营养好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做到不挑食,孩子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体验结束了本次活动。

(四)指导幼儿“想”:请孩子们回家也制作一个漂亮的水果拼盘送给爸爸妈妈。

各位评委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使一个活动开展成功,需要以新《纲要》为指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活动中预设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溶液等等,对溶液并不陌生。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因此,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五、实验准备

药品:

食盐、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碘、乙醇、汽油、水

仪器:

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教师展示五种颜色不同的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并设疑:请同学仔细观察试管中漂亮的液体,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新课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活动与探究】

本课题中活动与探究比较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几个实验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与水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课堂交流。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蔗糖为什么会消失。

(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渴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该探究活动十分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上。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过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必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以此来理解溶液的本质。

在活动与探究(一)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活动与探究(二)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引出:

活动与探究(三) 水与乙醇能够互溶吗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通过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引出:

活动与探究(四) 洗涤剂在清洗油污时起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四)实际上讲的是乳化和乳化现象。课程标准中要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要求比较低,实际上是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提出来的:洗涤剂是一种最常用的乳化剂,用洗涤剂清洗餐具就是乳化现象的应用。因此,教材中“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乳浊液?将试管内的液体倒掉,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是什么?怎么处理?学生回答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教师边演示Flash动画,边解释。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课堂小结】

学生先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 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现象。

【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盐酸

(7) CO2的水溶液

2、结合课本P27,图9—3,谈一谈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用途。

3、课本P33,习题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