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8篇

学者集 人气:2.39W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课程理念

1、 在阅读与鉴赏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不难解读的散文,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距离“文革”这个时代较远,对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阅读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障碍。这篇散文字十分平实、情节较为简单,容易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能力目标:

1、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情感受价值观:

1、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2、 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

五、学法指导

1、 自主学习――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合作研讨――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

六、设备与学时

多媒体 一学时

七、学习流程

交流导入 ――整体感知 ――主体研读――引导探究――延伸拓展 ――提升反思

八、学习内容

1、 交流导入

采用交流感染的方法导入新课学习。先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的搜集,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文革”,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带有感情地补充介绍,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由于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因此,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这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整体感知

课文中哪些事件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小狗的遭遇与作者的情感变化

包弟的经历 ――“我”的感情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悲伤 与小狗的亲密接 ――欢快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忧虑

送走了包弟 ――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沉重 至今不能释怀 ――歉意

转送给“我”――高兴 亲密相处 ――快乐 被追杀 ――忧虑 被解剖 ――歉疚

3、 主体研读

◆学生找出自己在阅读中感触最深的一两处文字做圈点批注,给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共同研讨。

(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文段,谈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做好朗读评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深入研读文本而把握思想。)

示例: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作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道出了自己的真情,毫无保留,毫无掩饰。这体现了他勇于解剖自己、敢于讲出真话的精神。朗读时,“不怕”一词要重读,要表现出坚决、无畏的态度;“表示歉意”要读出深深自责的情感。)

4、 引导探究

◆提出问题,组织研讨,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抒真情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

学生共同探究,教师参与讨论。

示例: (1)你认为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

5、 延伸拓展

◆学生自由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全班讨论。

(让学生自主质疑,再提出来全班讨论,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可能出现的问题:

★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那位艺术家的遭遇开篇?

★你对特定环境里的“狗性”和人性是怎样认识的?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布置课外阅读巴金《随想录》。

(扩大阅读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巴金的思想。)

6、 提升反思

◆请同学谈谈学了这节课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使学生巩固对本节课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反思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说课内容:

浙教版七年级《北京故宫》

教材简析:

本课是欣赏课,包括故宫博物院建筑特点的欣赏和故宫藏画作品的欣赏,以后者为重。篇首是故宫博物院建筑,其次编排的是三幅经典名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风俗画,另外是文物藏品,如玉器、漆器等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 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山水画的透视学、色彩学,主要人物造型、服饰、性格特征描绘等,这会迫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史学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2)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包括美术学习。本课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利用直观教学,如用录像、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作品,以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解时调动手法,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古今绘画技法的演化,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 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学。

(1) 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 深入教学。

(1)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 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 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5) 课堂小结:

(6) 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7) 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学、练结合,发现学习和美育相融,是美术大纲教学的要求。

五、说板书:

美术课的板书应融画与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作画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依据,学生终身受益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

二、教材分析:

①快速跑是田径运动各个项目的基础,是用锻炼身体的基本手段和锻炼方法,通过快速跑的教学,发展学生身体基本运动能力,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控制、支配肌肉活动的能力,提高呼吸和心血管功能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②通过本次蹲距式教学的学习,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三、学情分析:

①本次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比较平稳发育期向发育高峰期过渡的阶段。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好。

②在平时的文化课学习中实践机会不多,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不敢表现自己,知识机械地完成教师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本次教学活动我综合了各种练习形式,使学生在愉悦、兴奋中能充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③当前独生子女合作意识较弱,通过本次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增进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目标: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蹲距式起跑的身体姿势及要求,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

②学生在做蹲距式起跑动作时,可以正确理解、认识到两脚之间的位置摆放及离起跑线距离的设定,60%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出臀部高于肩、重心前移,肩超过起跑线的动作。

③通过学习蹲距式起跑,初步掌握摆臂与蹬地的协调配合,提高快速起跑的能力。

五、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①四点支撑、蹬摆结合。

②臀部抬起时重心前移,注意力集中。

③手臂与蹬地腿、摆动腿的协调配合。

难点: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蹬摆结合动作的掌握。

六、教学方法:

①示范讲解法: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精讲细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清晰的概念。

②语言诱导法: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指导学生练习。

③练习法:通过尝试练和模仿学习,教会学、练方法,领会动作要领。

七、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部分:课的导入。

在课的开始,以提问的形式,导入本课课题。

第二部分:准备部分。

通过热身跑、“数字报团”以及简单的活动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基本部分。

1.通过专门性的练习,对学生动作进行动力定型,使学生更准确的学习本课内容。

2.学习“蹲距式起跑”动作,教师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对所学动作有个较全面且清晰的了解。

3.通过往返跑的接力比赛,培养学生小组团队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充分体验途中跑的方法。

第四部分:结束部分。

放松总结。通过放松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对蹲距式的跑姿有更深的理解与掌握。

说课稿 篇4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政委、千钧一发、号召、奋不顾身、浩浩荡荡、狼狈、奔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题目是《飞夺泸定桥》,作者为什么以主要篇幅描写时间紧迫、路途艰险和泸定桥令人胆寒这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词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飞”、“夺”)

2、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组织自读:

1、学生小组学习:

(1)学习生字词;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对课文再质疑,由记录员负责记录。

2、交流自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情况。

(2)刚才提出的问题,哪些已经读懂了?

(3)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3、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课文重点写了“飞”、“夺”:

§2——5:飞

§6——8:夺

学生根据重点分清课文的条理:

§1:起因

§2——8:经过

§9:结果

三、学习起因:

1、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找出课文中说明“天险”的词句。

2、朗读体会。

四、引导学生理解夺桥的艰难:

1、布置自读:找出描写泸定桥的句子,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组织交流,重点体会夺桥的艰难:

(1)分小组阅读,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夺桥的困难?

(2)交流:桥险、水急、敌狂

(3)朗读体会。

3、作者是怎样介绍泸定桥的?有没有顺序?

先写桥面——下——岸(近——远)

五、布置作业 :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在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谁能介绍大渡河的有关情况?(多媒体显示湍急的水流撞击两岸高山峻岭图象,播放阵阵水流声。)

2、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夺取被敌人占领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泸定桥(画面切入泸定桥),可是敌人妄想阻挡我军北上抗日,他们想出了什么诡计?我军如何粉碎这一阴谋?

3、命令只要求“夺下泸定桥”,那课题为何要说“飞夺泸定桥”?(紧扣题眼飞和夺,显示:抢时间攻天险)

二、指导学生理解“飞”:

1、轻读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围绕“抢时间”尝试提问。

2、显示: a、为何要与敌人抢时间?

b、战士们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把敌人抛在后面,在抢时间一战中取得胜利的?

3、提问:战士们碰到什么困难?怎样克服?这两部分内容可以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串联起来。战士们的精神可歌可泣,谁来赞一赞他们?

4、显示:虽然,但是。他们啊!

5、小结:战士们个个英勇,个个机智,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英勇与机智,在与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这一关键的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显示:英勇机智)

6、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语气坚定。

三、指导学生理解“夺”:

1、虽然两个旅的援兵被我军抛在后面,没能赶来支援防守泸定桥的两个团,但这两个团的敌人仍然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他们凭的是什么?

2、指读第六节,思考。

3、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明白敌人疯狂的原因。(一:天险;二:人险)

4、显示泸定桥,出现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对比画面,播放震耳欲聋的涛声,体会敌人的险恶用心。

5、面对敌人的疯狂,我军马上发起总攻,他们是怎样进行这场恶战,攻下天险的?

6、轻读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战士们奋不顾身的句子多读几遍。

7、显示: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 )短枪,( )马刀,( )手榴弹,( )敌人( )的枪弹,( )向对岸冲去。

(1)指名填写(同步显示答案),学生动手完成课后填空。

(2)指导朗读,重读突出英雄大无畏的豪迈气概。

(3)分组读(四组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最有气势)

(4)战士们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显示:勇往直前)

8、播放录像,感受当时的战斗场面,注意观察二连突击队员们的表现。(注:本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9、显示:战士们有的;有的;有的。

10、练笔:发挥想像,渲染激烈的战斗场面。

11、学生交流。

12、他们的英勇行为真令人钦佩,让我们来赞一下二连。显示:他们!

13、说话训练:说出战士的英勇气概,你的赞美之情。

14、突击队员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终于冲到了对岸,可是战斗却并没有结束,战士们又碰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战斗结果怎样?

15、引读第八自然段。(由点及面)

16、结合所看过的战斗画面,想象战士们冲进城去后的激烈搏斗场面。口头练说。

四、学习结果

1、夺下泸定桥,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军北上画面。(录象取自电影《飞夺泸定桥》)

2、轻松、愉快的语气齐读。

五、复述课文

谁能尝试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抗日故事,班内召开故事会。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因为车祸,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妹妹和母亲,他想送给自己最爱的亲人最后一份礼物却因为钱不够而犯难,作者不仅凑钱帮助他买下了洋娃娃和白玫瑰,还亲自去了殡仪馆悼念小男孩的母亲这样一个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故事。其中1——3小节描写的是“我”与小男孩在商场相遇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后一部分体现了“我”对小男孩及其一家人的关切。

从全文行文来看,可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全文立足于小男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立足于作者的心理活动(所感所想)及付出的实际行动,用平实易懂的文句自然流畅地叙述了小男孩因悲惨遭遇而带来的买洋娃娃和白玫瑰的故事及作者真诚无私地帮助小男孩的过程。基于文章这样的行文特点,全课的教学更适宜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品味感悟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心情,提升语文素养。

第二,文章虽没有精选的段落或文句可以提炼中心及文本主题思想,却在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可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友情、真情。例如,第二小节在描写小男孩语言的文句中,“埋在”、“更加悲伤”等提示词语的出现,可让读者进一步洞察小男孩由“洋娃娃”表现出对妹妹深深的爱怜上升到会因为同时失去两个亲人而感到无比悲痛的内心情感变化。这种无比渴求洋娃娃的“天真无助”过渡到痛失亲人而“伤痕累累”的形象感悟,正是“亲情无价”的初步体验。第三小节中小男孩的语言描写,“永远”、“非常”、“但愿”、“低下头”、“再不说话”等词的体验,又是感悟小男孩对母爱的无比依恋和内心无奈、伤痛的生发点,是对“亲情无价”这一情感的升华。另外,“我的心几乎停止了跳动”和“我含着热泪离开了……”等句的品味,又全然渗透着一个陌生人浓浓的友情和真情。故而课文的教学更适宜以语言文字为依托进行悟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熏陶学生的情感。

第三,文章前后连贯,人物言行描写丰富,也可成为学生抓言行感受人物形象、联系上下文解词悟句、学会质疑问难、抓词眼研读文句等学习方法指导的有效载体。例如,“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与下文中“……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儿跟这事有关”两处的笔法叙述正是作者处于内心矛盾的煎熬之中、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相冲击的一种体现,完全可以成为联系上下文读懂文本内涵、学会阅读时质疑问难等学法指导的有效载体。另外,上已有所述,课文许多句子中关键词语的体验更是让学生学会“抓词眼来读懂句子”这一方法的重要媒介。

基于上述分析,文章的教学可组织为: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在品味和研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渗透学法指导,培养悟读能力,提升理性认识,受到情感熏陶。同时,以情感渲染为统领,丰富学生的阅读历程,并学会将自身体会与文本情感的共鸣通过读写得以外化。

二、设计理念:

1、尊重小语教学的“情”性:全课以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体验为统领,带领学生自主体悟文本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与升华,并以读写结合的方式加以外化。

2、尊重小语教学的“悟”性:全课指导学生在充分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懂得遵守法规的重要,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友情的无价。

3、尊重小语教学的“童”性: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导学程式,让学生的学习基础、情感经历与文本探究得到有效衔接,重视感性体验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设计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学会抓词句阅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丰满小男孩与作者的人物形象,通过朗读和写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以全文浓浓的亲情、友情统领学生学习,在感悟研读文句的过程中渗透学法,内化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亲情的可贵,爱心的无价,并懂得“遵守法规,珍爱生命”的重要。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读懂小男孩的懵懂与可怜,读懂作者的真诚与善良,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研读,力求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并实现读写与情感的相携共生。

五、教学流程:

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点以及难点,我进行了课堂实践,具体情况如下:

揭示课题之后,进入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环节,让学生了解“我”和小男孩的关系。结合板书,指导学生根据时间和地点顺序将课文分成两部分。之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再由小组讨论,重点我心情变化的原因。

结合第1小节中“我”听见、看见的内容,了解“我”好奇的原因。并由学生进行阐述。从“我”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了解小男孩的情况。在此学习标注的学习方法,完整地说清小男孩的情况。

学习第3小节,读懂小男孩的情况,了解“我再也忘不掉那男孩儿。”原因

朗读第4节,感受“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的内涵!学习5,6两节,深入体会亲情可贵、真情无价。 学习最后一节,体会“我”内心复杂的情绪

在深入理解了我的心情变化之后,总结全文,引导体会作者命题的用意。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的其中一个子课题——《学校的变化真大呀》。下面我会从说教材、设计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设计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分为回顾旧时代学校情况、新旧的对比、感受学校的变化三大板板块。而感受学校的变化部分又分为“学校变化的缩影”和“年表的制作”两个部分,年表的制作有助于学生形象地归纳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亲自调查访问学校的过去,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活动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从学校的变化中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品德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门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对于本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三、设计思路

(一)开展课前准备活动,初步激发学生情感。

学校是学生最熟悉、接触最多的地方。但现在的学生在优越的学校条件下学习,渐渐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现,他们并不了解学校过去的环境和条件是怎样的。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学校新、旧面貌的图片或照片,并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学校的情况。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中的火花,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创设情境,焕发学生情感。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新授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我们中心小学最新的校况介绍的录像,把学校崭新、欣欣向荣的面貌展现于学生眼前。接着让学生看看过去学校的景象,从视觉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新旧学校的对比,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从而感受到学校的变化。而在课堂拓展中,我选取了如今一些贫困山区学校环境的情境图片或录像辅助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努力学习。

(三)积极参与实践体验,知行结合。

明白事理并不等于掌握,俗话说:“临岸羡鱼,不如归而织网。”学生从以上的情境中所得到的感受只是初步的,他们不懂得把自己的感悟外化为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安排了“千言万语道往事”、“学校知多少娱乐活动”和“制作年表”三个活动。学生从活动中真正感受长辈们过去学习的困难,感受到自己现在的幸福。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有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在激烈的知识碰撞中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活动目标的: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焕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多看、多问、多思考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活动、播放录像、互动交流和制作年表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五、说教学和学法

(一)教法

1、情趣教学法

我运用看图片、看录像、抢答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校的历史资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交流法

教学中我请一位学生的爷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既能形象直接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又有说服力。

3、自主探究法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4、互助达标法

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把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参与、小组互助的积极作用。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看、听、说、做”的学习方法,自我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六、设计过程

(一) 走近学校,体验幸福

1、导入,播放我校记录片《创造的印记》片段

师:还记得我们刚刚学过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最后两句会背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现在身处学校中,也不知道学校的真面目,你们想看吗?请看我们南村中心小学的记录片《创造的印记》。(用学校录像片段导入,学生会觉得很亲切,很熟悉,更能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2、谈观后感。(同学们,看到我们美丽、欣欣向荣的校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3、引出课题。板书:学校的变化真大呀

(二)回顾学校旧貌,感受变化。

(首先我会深情地问:同学们,当你沉醉在美丽的校园的时候,想知道学校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吗?好,请跟我来,让学生先看看学校过去的景象,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疑问。最后,我让学生交流讨论现在的学校与过去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1、(旧校风貌)欣赏学校过去的景象。

师:看到这些画面,林老师想知道你们此时此刻在想什么?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2、请大家交流讨论一下,我们现在的学校与过去的学校有什么不同呢?(让同学们自由地说。)

(三)、千言万语道往事。

这一活动我主要采用了互动交流的形式开展。首先对学生课前调查长辈小时候学校的情况作一个检查: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向自己的长辈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学校的情况,都做了吗?(先小组交流,再汇报。)

(接着请一位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小时候学校情况,学生有疑问可以直接问老爷爷,老爷爷现场给学生解答。这样,学生对过去的学校就有更深的了解了。)

2、听了同学们的调查,林老师也想听听长辈们是怎么说的,今天很高兴我们请来了***同学的爷爷来给我们说说他小时候学校的情况。

3、学生向老爷爷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四)学校知多少娱乐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校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开展一场激烈的抢答比赛。使学生对学生对学校过去与现在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

《学校的变化真大呀》说课稿

(五)制作活动

活动步骤:

1、 了解并记录爸爸、妈妈上小学时的学校条件。

2、 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年表。

3、 将原始记录进行整理,填写在年表中。

4、 同学间互相交流、评价。

接着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学校变化年表,形象具体地归纳自己对学校变化的认识,加深对学校变化的理解。

(六)震撼心灵的对比

(品德与社会课要求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环节我主要让学生观看贫困山区同龄孩子们学习情况的录像片段或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同身受。首先,我与学生深情地对话:

1、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是多么幸福的事呀。但是有许多跟大家同年纪的小朋友却没有你们那么幸福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这些小朋友的上课情况。接着就给同学们看录像,再谈感受。)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我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他们拥有幸福生活的今天,竟然还有很多的小朋友过着贫困的生活,甚至没钱读书。这一震撼心灵的对比,正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校环境的优越,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学校,并学会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七)谈收获,深化情感。

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如此的迅速,这都有赖于国家和社会对教育、对孩子们的重视,同学们在充满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你们想说些什么吗?

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在不断地改善,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七)作业超市

1、调查并记录家长或其他成人过去的学习用品有哪些?

2、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过去的儿童游戏。

(我让学生任选一题来做,尊重学生的选择。而这两道作业既是这节课的一个课外延伸,也是为了后面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要简单,又要让学生看得明白,我这板书主要体现学校的变化与进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幸福,从而学会珍惜自己今天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性质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提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教材的编写更注重提出“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倡导语文课注重两个延伸: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女娲造人》是一篇阅读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能力一般,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共6个单元,22课,其中以散文和记叙文为主的有3个单元,写动物小说1个单元,议论文、散文和现代诗歌1个单元,童话、神话、寓言故事1个单元,《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它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掌握课后生字词“揉”、“莽莽”、“蓬勃”、“澄澈”“神通广大”等词的字音和含义。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阅读,清楚女娲的形象,领会其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2)、合作学习,自主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初步了解课文想像力丰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感受文中洋溢着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女娲身上的母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

三、说教法

1、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朗读速读法、指导归纳法、比较阅读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改写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将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扩大教学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教师尽量少讲。

这则神话属于自渎课文,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熟悉情节、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写写片段。

四、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打算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故事情节,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师加以点拨,让学生分析形象、感知情感。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做好书间笔记,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另外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想像力的激发上,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师板书“人”字,问: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那你知道万物之长的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人类又是怎么诞生的?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但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认为人是“造出来的”,是由谁造出来的?

补充板书——女娲造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女娲造人》,看看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顺便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检测字词

【设计意图】:想通过投影检测学生对字词的预习和掌握情况,落实字词关,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一。

2、关于神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并记录神话体裁的特点,进而对本课有个宏观的把握,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二。

3、生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问题思考:

①、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②、女娲如何造人的?

③、女娲想出了一个怎样让人类长久繁衍生存的好办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一个配乐朗诵,旨在营造一种课堂氛围,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三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学会带任务听读,以问题驱动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任务。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过渡:这么生动感人的神话,除了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离不开鲜明的人物形象。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主角:女娲。

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形象)

试用:“这是一个()的女娲”说话,并说出依据。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语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学生按照指导方法阅读、思考、圈画、归纳,做好书间笔记。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通过阅读文本归纳女娲的形象,把握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及女娲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随时批注的读书方法。

(四)、对比阅读,拓展迁移

请学生看课后“阅读提示”,学生齐读《风俗通》片段。

师:大家更喜欢哪个?

——很明显,课文内容更丰富、更生动些,想想:袁珂是凭借什么把《风俗通》变的如此生动呢?

——想象

对,正是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的想象,这个古老的神话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下面,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以及女娲的形象进行另一番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来一次《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投影提示:造人原因、造人方法、造人过程、女娲形象任选一个细节想象。

【设计意图】与《风俗通》故事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联想与想象的力量。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笔训练,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想象力以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此环节教学中师要注重观察、巡视,若写作有难度师可适当出示范文,加以引导。

(五)、作业布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识字与写字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第一个作业题布置的是课后生字词;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就有神话故事,因此第二个作业布置了课后推荐阅读篇目,又因为担心课堂时间紧张,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片段得不到展示,因此第三个作业将课堂练笔布置成一篇小作文,以实现人人达标。使课堂教学任务有布置、有反馈、有指导、有落实。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

2、推荐课后阅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

3、课后继续完成《女娲造人故事新编》。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本节课板书主要书写三个问题:造人原因、过程方法、繁衍生存方法,以及女娲形象的高度概括,用简洁的文字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清文章情节,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力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并力图与高考接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而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基于此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二、 说目标

1、了解故事大意,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2、分析主人公林冲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分析“风雪”这一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四、说教法

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积极性的调动,本课我主要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

五、说学法

全程贯穿探究性学习方式,分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迁移运用,提高能力”三个层次。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发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相机诱导,挖掘文本中的“探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以情激情,以诱达思,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学生对《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较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人物及绰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豹子头林冲,由此导入课文。从而为“自主、合作、探究”做铺垫。

(二)讲述故事,激发共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能让学生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读进去,况且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我想起暑假期间《新水浒传》热播,课下了解到学生有不少看过的,所以我在讲这课之前诱导他们,比较一下你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和林冲相关的剧情和教材中的相关情节有哪些不同,哪一种安排好,你们也当把导演进行点评设计。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对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了主动地探究,从而为下面的故事情节的梳理奠定基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环节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提供前题,同时同学们的讲述也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合作探究营造氛围,可谓一石三鸟!

(三)整体把握,理清情节

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旨在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精简概括的能力。要内容的能力,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形象作

二、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一)赏析人物,把握主旨。

在前面情节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小说精彩的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并且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你眼中的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课件投影】小组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人们都称他林教头,上了梁山之后人都呼之“豹子头”,这个绰号展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课文选段中林冲的性格与其绰号名副其实吗?

3、你认为选段中林冲的性格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并说出理由。

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出对人物性格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追问,启发、引诱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另外赏析林冲时可引入鲁智深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效果能更好一些。

接下来教师继续进行诱导:当年金圣叹评论林冲,说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如此能“忍”能“熬”的林教头,怎么也终于“忍”不住了呢?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小组讨论:

林冲从逆来顺受的林教头到奋起反抗的“豹子头”,性格从“忍”到“狠”, 触发点是什么?“狠”表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变化,为下个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教师小结后【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共同讨论:

1、林冲由幻想安心服刑到奋起反抗,性格蜕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2、作者塑造林冲这个典型形象,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人物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且知道任何小说人物塑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反映社会,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去鉴赏小说。

(二)精读体味,重点赏析

教师诱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有人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写得最好的一回。写得好得益于人物的塑造,人物塑造得好得益于细节描写

【课件投影】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在文本中划出相关段落,独立完成之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让学生了解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下面是难点环境描写作用的突破:首先我认为学生对风雪在情节上的作用能最感兴趣所以我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引导,于是我问他们:好好的草料厅,为什么塌了呢?林冲为什么掇石将庙门掩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定很感兴趣,主动走入文本去探寻,再给出一个关于风雪在情节上的作用的简图,从而得出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既然学生已经进入风雪这一氛围,趁热打铁激发他们来探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我想问题会更好的解决。

教师小结:风雪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及进一步拓展环境描写的作用。

最后总结明确: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运用细节描写或环境烘托的手法。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写作技巧之后学会写作,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

TAGS: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