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短歌行》

学者集 人气:2.63W

《短歌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乐府。此诗虽然从理性上排斥世间的富贵荣华,认为其不足依靠,但却将富贵视为人生的重要筹码,面对青春与富贵的不可兼得,发出“从古无奈何”的浩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短歌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短歌行》

短歌行

白居易

世人求富贵,多为奉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己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余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经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注释

富贵:富裕而显贵。犹言有财有势。《论语·颜渊》:“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老舍《四世同堂》五七:“他不求显达,不求富贵,书并不是他的干禄的工具。”

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荀子·性恶》:“妻子具而孝衰於亲,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爵禄盈而忠衰於君。”《南史·沉约传》:“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宋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其为民去害兴利,若疾病嗜欲在己。”

盛衰:兴盛与衰败。《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韩诗外传》卷七:“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阖闾,后遇夫差也。”宋司马光《燕台歌》:“万古苍茫空盛衰,燕台贤客姓名谁。”夏衍《秋瑾传》第一幕:“我的意思是说国家的盛衰,一半由于人为,一半由于天数。”

干禄:求禄位;求仕进。《论语·为政》:“子张学干禄。”汉王充《论衡·自纪》:“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梁书·明山宾传》:“兄仲璋婴痼疾,家道屡空,山宾乃行干禄。”《金史·隐逸传序》:“后世干禄者多,其先人尚人之志与叹老嗟卑之心,能去是者鲜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非为干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

挟纩:披着绵衣。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杜预注:“纩,绵也。言说(悦)以忘寒。”晋潘岳《马汧督诔》:“沾恩抚循,寒士挟纩。”

寒燠:冷热。《汉书·天文志》:“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奥,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话译文

世上的人追求功名利禄,大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

兴盛和衰败不可能由自己决定,成败往往依次出现。

听说您少年时刻苦学习,想要求取官位和俸禄。

背着书箱在尘世中远行游学,以至雪前抱书痴读。

粗布被子不能遮盖全身,粗劣的饭食才刚够充饥。

三十岁时才开始登上仕途,到了五十岁才披上朝服。

仆人已披上棉衣取暖,马匹才刚吃上粟米以养肥。

不敢议论寻欢游乐,还要受到名位的约束而谨言慎行。

待到耳目聋暗后,才在堂上调丝竹之音。

挨到牙齿缺落时,盘中才堆满酒肉。

荣华富贵来了青春健康却已去,财富有余而享受能力不足。

少壮的美好与荣华的显耀,两者相避犹如寒热到不了一起。

青春健康已远去,岁月时光迅速而过。

这是自古以来无可奈何的事,还是请您多听听这一曲短歌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白居易时年六十四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白居易晚年主动要求分司洛阳的动机有二:一是摆脱官场束缚,还身心以自由;二是躲避政治中心的险恶风波,求得全身免祸。居洛期间,白居易官品已高,又大多担任闲职,俸禄优厚而无繁杂事务缠身,过着舒适闲散的生活。他对自己的生活满足,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也视为“治世”,似乎已一无所求。此诗即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文学赏析

这首诗可以大致分为四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指出世人求富贵的目的和得失。不仅概述了全诗的主题思想:世人追求富贵的目的是满足嗜欲,但能否达到目的却不能由自己决定,即使有所得,也必定有所失;同时开启下文,以下三段就是表现求取富贵的得与失这一主旨的。

“闻君少年日”以下六句为第二段,描写年轻时为求取富贵而负笈求学,傍雪而宿,衾不周体,食不果腹,可谓备尝艰辛。

“三十登宦途”以下十句为第三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和揭示达到目的后的得与失。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在三十岁的时候终于走上仕途,五十岁穿上朝服,即做了位尊权重的高官。此时也拥有财富了,连奴仆也衣食饱暖了,甚至连所用的马匹也开始食用精饲料了,可谓今非昔比。但事物难能十全十美,既有所得,必有所失。由于做了官,还要受到名位的约束,不敢尽情寻欢游乐。等到目暗耳聋时,堂上却有歌舞演奏;等到牙齿脱落时,盘中则堆满酒肉。此时所失就是自由和健康,所得则是官位和财富。得失相较孰重孰轻,人们自然各有结论。但诗人的态度还是比较清楚的,求富贵的目的既然是满足嗜欲,而此时的嗜欲却大大减退,有酒肉而齿落味减,有歌舞而目暗耳聋。原来的目的.达到了,又未达到,从根本上看,还是没有达到。

最后八句为第四段,诗人对上述现象进行总结,提醒世人:少壮健康与荣华富贵往往如同冷热一样不能并存,彼去此来,外余内亏。待到此时,即使想改变,也不可能了。因为青春一去不复返,余下的岁月飞逝更快。对此,“从古无奈何”,只能聊听此短歌。诗人虽未作出结论,其实结论是比较明确的,一言以蔽之:青春健康远比荣华富贵重要,千万不要为满足嗜欲而牺牲无比宝贵的青春健康去求取荣华富贵。

全诗通过一位读书人社会地位悬殊的变化和前后截然相反的经历,告诫人们获得幸福要靠健康,而享受的基本条件也是健康。中心思想说的是健康与幸福的关系。健康是“皮”,幸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诗提出的一个深层问题是:当人的生理、心理发生的变化,与外界物理、事理的变化反差越来越大的时候,如何正确理解和坦然面对,是决定有无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名家点评

清代查慎行《白香山诗评》:“耳目聋暗后”八句,晚遇尚尔,况乃不遇。读此真令落魄老生无生活处。